梗百科-有新梗热梗的梗网站 >>梗百科 创建的词条
布吉岛
编辑: | 浏览: 词条创建者:梗百科     创建时间:
标签: 布吉岛

摘要: 布吉岛是什么梗:布吉岛,是“不知道”谐音的网络用语。布吉岛是泰国南部的一个岛屿,即普吉岛(Phuket)。布吉岛常用于网络聊天中,成为“不知道”的谐音。用法举例偶布吉岛啊[阅读全文]

钓鱼
编辑: | 浏览: 词条创建者:梗百科     创建时间:
标签: 钓鱼

摘要: 钓鱼是什么梗:钓鱼,本义是一种人类在原始时代就开始的,为了获取食物所进行的活动。现今的钓鱼是一种舆论战的手段,为了控制网络的舆论导向,在网上发布各种虚(和谐)假迎合钓鱼目标的文章,使钓鱼目标赞同然后回帖转发,最后戳穿真相,使目标无地自容。并引起围观群众对目标的指责,从而达到统战和控制网络一部分舆论的目的。是一种比较难以操控的活动。多出没于贴吧等大型论坛,以及微博等地。渔民是指去钓鱼的ID马甲,通常是钓鱼帖的楼主,钓鱼博客的博主,发钓鱼微博的账号,视频的UP主等。是将钓鱼信息发布出去的ID马甲,有时[阅读全文]

咸鱼
编辑: | 浏览: 词条创建者:梗百科     创建时间:
标签: 咸鱼

摘要: 咸鱼是什么梗:咸鱼,是一个在游戏圈内被广泛应用,作为大略指代“稀里糊涂地玩着游戏的人”的人称代词。“咸鱼”一词的最早出处可能是著名幽默电影《九品芝麻官》(1994),但令它在大陆广为流传的则是2001年的《少林足球》。在《九品芝麻官》中,周星驰饰演的包龙星获悉其家有祖传的尚方宝剑,可他老娘拿出的却是一条大咸鱼;而在《少林足球》中,周星驰扮演的五师兄向黄一飞扮演的大师兄情绪激动地告诫道:“做人如果没有理想,跟咸鱼有什么区别?”这一句脍炙人口的经典台词被传诵至今,并被战舰收藏类游戏《舰队Collect[阅读全文]

实锤
编辑: | 浏览: 词条创建者:梗百科     创建时间:
标签: 实锤

摘要: 实锤是什么梗:实锤,是指被认为有相当的真实度、可以证明某事件确实发生过的证据。通常“实锤”需要符合有图有真相的条件,而且拥有较强的说服力。在外挂事件、门事件等事件被曝光之后,如果有确定性的证据证明当事人确有此类行为,那么此事件就被“实锤”了。实际上,许多网上流传的“实锤”很多时候并不能保证绝对的真实度,而只是被多数人接受的说法。这时往往会迎来“反转”。特点一定要有图有真相。但不可以用Photoshop造假。一定不会出现不可靠大家族。因为这是只有媒体才会用的。一定会把己方定义为正义伙伴,对方是邪恶势[阅读全文]

沙雕
编辑: | 浏览: 词条创建者:梗百科     创建时间:
标签: 沙雕

摘要: 沙雕是什么梗:沙雕,是一个网络双关谐音梗,本义是用沙子做的雕塑。网络用语“沙雕”是骂人用的粗话“傻屌”的谐音,因为和谐或者输入方便等各种原因而逐渐演变成“沙雕”。在2018年初左右成为网络流行词,其主要含义也从一句单纯的粗口演变成表示“搞笑”的中性偏褒义词汇。由于词语本身的属性,多数情况下用来代指那些由于当事人愚蠢、天然呆或刻意卖蠢而引发的笑点,不过也可以扩展到一切搞笑行为上。用法举例看到某些戳中笑点的表情包或其他图片,可称之为“沙雕图”。看到网上有人做出的一些搞笑言行或恶意卖萌的行为时,可称他们[阅读全文]

作死
编辑: | 浏览: 词条创建者:梗百科     创建时间:
标签: 作死

摘要: 作死是什么梗:作死,意指找死,自寻死路。多描述不知轻重,不顾危险的脑残行为。“作死”一词常见于网上各大论坛/社区中,可用于网上的行为,也可用于现实的行为,亦可用于虚构作品中的人物行为,多用于吐槽某些人做出的可能引来某些危险的言行,或者具有喜剧效果的危险的言行。最早出现于《西游记》:“你这伙作死的毛团,不识孙外公的本事。”其中,在网络上,常用于形容发帖人故意调侃或批评当权者。此处的当权者大至政府,小至网络管理员。当事人会面临被删贴封号或“查水表”的危险。跟帖人会大呼:LZ作死,细软跑!作死一词从南方[阅读全文]

机智
编辑: | 浏览: 词条创建者:梗百科     创建时间:
标签: 机智

摘要: 机智是什么梗:机智,是一个网络用语。网络上衍生涵义是指那些做了十分聪明的事的人。“机智”原本是一个褒义词,用于指脑子机灵,办事灵活,善于随机应变。但网络上的衍生义用法,常用于贬义,或者是恶搞、讽刺等意义。2013年初发生上海毒校服事件,一位小学生面对记者的采访给出了机智的回答:“作为祖国的花朵,我认为我学习一直上不去就是因为这个校服的问题。”此后该段对话便被各种PS,网友表示,真是太™的机智了。用法机智的xx:xx处可以是人名,或者人物身份等。如:机智的小学生、机智的熊孩子、机智的葫芦娃等。我机智[阅读全文]

装逼
编辑: | 浏览: 词条创建者:梗百科     创建时间:
标签: 装逼

摘要: 装逼是什么梗:装逼,是流行于中文网络上的一个常用语,也是ACG次文化中的萌属性。装逼,第一个直观理解就是“装作很牛逼”的行为,在中文网络上用于泛指“让其他人相信自己某方面能力很强大或者水平很高”的行为,同时也有对于拥有某项特殊技能的人的嘲讽,类似于通常所说的俗语“打肿脸充胖子”。此外,过度的谦虚,或者说“装作自己十分普通”也是一种装逼行为,这种谦虚经常发生,次数甚至多于前者。 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个词语的褒贬正在从贬义演化成中性,有时还会被用于褒义。现实中的装逼行为并非毫无意义,很多时候是一种利用情[阅读全文]

撕逼
编辑: | 浏览: 词条创建者:梗百科     创建时间:
标签: 撕逼

摘要: 撕逼是什么梗:撕逼,是常见的网络流行语,一般认为出自贴吧。在网络论坛上,一般就指低素质网民之间的骂战,又称对喷。撕逼起源于撕掰一词,含义是相互撕扯。在天涯、百度贴吧等论坛盛行,意指女人与女人之间的斗争。但必须注意“撕逼”这类俗词只宜在市井或网络中偶用,而不应在严肃的公开场合使用。撕逼是指无下限的揭短谩骂。逼是逼迫、威逼的意思。一般指通过撕缠谩骂,威逼对方就范。当然,有时也含有揭露对方隐私的意思。[阅读全文]

耐撕
编辑: | 浏览: 词条创建者:梗百科     创建时间:
标签: 耐撕

摘要: 耐撕是什么梗:耐撕,是网络流行语,为英语nice的音译。天朝大型真人秀《奔跑吧兄弟》中主打环节是互撕名牌。在某一季节目中某名成员说,要做一个耐撕的人。因其独特的双关意味让耐撕一词流行起来并广为引用,成为正能量的传播载体之一。抛开节目效果,耐撕的撕也可以指撕逼,撕小三等等。用法做一个耐撕的人2016年度十大撕逼事件,谁家品牌最耐撕?[阅读全文]

潜力股
编辑: | 浏览: 词条创建者:梗百科     创建时间:
标签: 潜力 潜力股

摘要: 潜力股是什么梗:潜力股,本是股票术语,意思是很有成长空间,将来会涨很多的股票。潜力股,在网络用语、ACG用语中,用于指人物(或事物)尽管现在不出色,不出彩,但是在能力、人气等方面有很大潜力,如果能有大师指点,或者正确培训、人生顿悟,就能在未来有很大的成就。   在其他语境中,“潜力股”一般指有发展前途的年轻男性,常被在女性择偶问题中被使用。[阅读全文]

扫地僧
编辑: | 浏览: 词条创建者:梗百科     创建时间:
标签: 扫地僧 扫地

摘要: 扫地僧是什么梗:扫地僧,原本指金庸小说《天龙八部》里少林寺某位武功高强的扫地僧,又名无名老僧。被很多金庸迷认为是金庸小说中的第一高手,背景不明,实力深不可测;倏然而出,倏然又隐,出现时间不长,但给人印象深刻。扫地僧泛指各种小说、漫画等作品中表面看起来很平凡,也从未交待出身背景,但实际上实力逆天的奇怪人物。因此大家将“扫地僧”一词引申为指代那些表面上平平无奇的人实际上是个绝世高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大隐隐于市、卧虎藏龙、高手在民间的意思。如今大家经常用“扫地僧”一词来形容各行各业的精英大神们,那么一般[阅读全文]

嘤嘤怪
编辑: | 浏览: 词条创建者:梗百科     创建时间:
标签: 嘤嘤怪 嘤嘤

摘要: 嘤嘤怪是什么梗:嘤嘤怪,是一个网络流行称呼,主要针对老是说话带“嘤嘤嘤”的一群人。网上总有那么一些喜欢恶意卖萌的人,说话嗲嗲的,娘里娘气,还习惯最后带上“嘤嘤嘤”的口癖。时间一长,网友就称呼这群人为“嘤嘤怪”。起源可能来自网络直播,因为网络直播平台一直以来都是盛产嘤嘤怪的地方。有人认为来自于韦神的直播间,因为他时常会装可爱卖萌一下说“嘤嘤嘤”。后来在韦神的直播间与“竹鼠商”这个梗并称为“拳打嘤嘤怪,脚踢竹鼠商”。后来“拳打嘤嘤怪”发展成了“一拳一个嘤嘤怪”,“竹鼠商”却近乎绝迹。之后这个更发展到了[阅读全文]

打酱油
编辑: | 浏览: 词条创建者:梗百科     创建时间:
标签: 打酱油 酱油

摘要: 打酱油是什么梗:打酱油,是2008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之一。表示网络上不谈政治,不谈敏感话题,与自己无关,自己什么都不知道,就用此话回帖而已,相当于路过。广州电视台采访一位市民,问他对于艳照门很黄很暴力的看法,这位市民说:“关我鸟事,我出来买酱油的。”这句话也因此流传开来,各种PS和改编风靡一时。“打酱油”这个词语便在网络上迅速窜红,成为一种幽默的托辞。网友虽在道义上确实关注某事,对此也有明确看法,但或明哲保身,或不屑回应,遂以“打酱油”为托辞敷衍塞责。表面上无可奉告,其实流露出对现实的无奈。正是:[阅读全文]

摸头杀
编辑: | 浏览: 词条创建者:梗百科     创建时间:
标签: 摸头杀 摸头

摘要: 摸头杀是什么梗:摸头杀,是一个网络流行词,是指通过摸头把女生给秒杀的动作,通常是在女生伤心难过焦虑担心等情绪低落时的安慰动作。在女孩子伤心/担心/痛苦时的安慰动作,效果往往还包括攻略(还往往不是发动此技能者预料到的)(如《麻辣教师GTO》的男主角鬼冢英吉对与教师做对的学生甚至是同事所做,结果造成全班的女学生、冬月梓甚至是反派对手直接向鬼冢输诚,有的还产生爱慕)。摸头杀可以配合嘴炮使用,效果拔群。 摸头杀最早出自二次元中,是二次元动漫中常见的情节之一,最早 出现的时间是在2013[阅读全文]

三秒规则
编辑: | 浏览: 词条创建者:梗百科     创建时间:
标签: 三秒规则 三秒 规则

摘要: 三秒规则是什么梗:三秒规则,(日语:3秒ルール / さんびょうルール)是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迷信说法,常作为ACG作品中吃货的吐槽。三秒规则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一种迷信说法,其核心思想是“掉在地板上的东西三秒内捡起来就可以吃掉”。在ACG作品中常作为吃货附带的一种萌属性,也偶尔作为贫困的角色珍惜食物的表现。事实上接触的瞬间细菌和病毒就能转移,食物表面越湿润(水果vs饼干),以及地面纹理越复杂(光滑瓷砖vs长毛地毯),污染就越严重。“三秒规则”没有科学依据,请勿模仿。[阅读全文]

上帝视角
编辑: | 浏览: 词条创建者:梗百科     创建时间:
标签: 上帝视角 上帝 视角

摘要: 上帝视角是什么梗:上帝视角,乃是叙述视角中,第三人称视角(第三人称叙述)的别称。第三人称叙述者如同无所不知的上帝,能够以非现实的方式不受限制的描述任何事物。如在同一地点的不同时间点展开叙述,或是多个角色的心声交替出现。这种叙述方式由于没有视角限制,又称上帝视角。(影视作品的视觉内容也是叙述方式的一种)在网络文学中,“上帝视角”的含义延伸为,明明是以第一人称进行创作的作品,却用第三人称的写作方式来描写“我”之外的人物心理活动。角色“我”好像万能的上帝一般无所不知,故而被批评为是“上帝视角”。[阅读全文]

又双叒叕
编辑: | 浏览: 词条创建者:梗百科     创建时间:
标签: 又双叒叕

摘要: 又双叒叕是什么梗:又双叒叕,是一句网络俚语,本身没有什么特定含义,流行完全是因为字形梗。这四个汉字拆开就是10个“又”字,可以用来比喻次数过于密集和频繁,一般用来表示事物变化更替相当频繁。朝日新闻中文网于2012年12月18日发布了一条微博:“我们又双叒叕要换首相了。”用来吐槽他们首相换的频繁。于是开始流行并衍生出多种用法。类似的比如,“女神又双叒叕换高富帅了”,“不留神又双叒叕吃了一把狗粮”。示例枫哥枫哥你又双叒叕被打爆了吗我们又双叒叕失去了一位国王无敌的吕布又双叒叕被奶死了lancer又双叒叕[阅读全文]

神作
编辑: | 浏览: 词条创建者:梗百科     创建时间:
标签: 神作

摘要: 神作是什么梗:神作,是一个用于形容有着某种水平的、或者有着特殊设定、特殊剧情的作品的词语。 由于现在“神作”一词的过度使用,已经渐渐偏离本来含义,并出现贬义倾向。“神作”本是一个感叹词,后来引申为一个专有名词,目前的用法比较泛用化,实际使用中,常见以下用法:作为一个专业名词,用于形容作品整体水平极高,有极高的思想意义,发人深省,能反映社会或者人心深处,且其画面、音乐、剧情、人物设置等方面完美结合,气势恢宏,一气呵成,而且没有致命性弱点(烂尾、拖沓等)。由于年代、娱乐性等原因,此类作品中,有的并不一[阅读全文]

神曲
编辑: | 浏览: 词条创建者:梗百科     创建时间:
标签: 神曲

摘要: 神曲是什么梗:神曲,是对于作曲精湛, 影响广泛的乐曲作品的称呼。“神曲”一词,源于文艺复兴时期阿利盖利·但丁的长诗《Divine Comedy》的中文译名。在ACG圈中的用法,用于形容作曲精湛, 影响广泛的音乐作品(包括OP、ED、插入曲、角色歌等), 可从字面理解为“很神的曲子”,此处的“神”字,与“神作”的“神”字意思相当。在弹幕文化中,有着“xx神曲”的说法。这来源于中国观众对泽野弘之的两个音乐作品创造的俗称“拔剑神曲”和“核爆神曲”。在TV动画、恶搞视频等视频内容中,发生一些情节时的bgm[阅读全文]